2013年,上海在全国率先试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,大多数专科规培时间为3年~4年。3年来,这些学员感受如何,对于专科规培有什么评价与建议?记者采访了多位专科规培学员,听听他们的心声。
“男女有别”:
女医生的心事
“唉,我30岁了。”
“等培训结束,我35岁了。”
相对于男学员而言,女学员对家庭、婚姻问题更加关注。
30岁的葛婷“因为爱情”从安徽到上海参加规培。她的男友在上海工作,已研究生毕业的她为了在上海做医生,先是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培,去年7月又开始专科 规培。起初,她听说家乡的同学已当上医生,心里有点失落,但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规培后,她打心眼里觉得很有必要。“当了那么多年学生,一肚子理 论,真要上临床一线,还是觉得不够用,独当一面的果断性也不够,专科规培半年来,我在门急诊和病房几乎天天接受‘考试’,很有挑战性,可对我的帮助也很 大。”
早上7点到医院,晚上加班到八九点回家是常态,交班时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,问病史、查体、下医嘱、写记录等,一转眼就是2个小时。葛婷的男友如今已成为她的丈夫,有次开玩笑:“你不是说因为我才来上海的吗?现在你怎么忙得都让我看不见你了?”
比起尚未有孩子的葛婷,上海市儿童医院另一位在小儿骨科接受专科规培的学员赵利华,家有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。她忙得每天睡眠不超过3个小时。“我从 2014年开始专科规培,现在一些中小手术可以顺利完成。当然有得有失,家庭就很难兼顾。”赵利华说,“医院已经照顾我了,因为刚有孩子,一年内不安排我 值夜班。有时想想,我算是幸运的,我周围不少大龄女医生,或是没有对象,或是结婚了不敢要孩子。”
有学员表示,女医生的圈子窄,医院或相关部门应多给予女医生一些关怀,比如,在休假等福利上给予倾斜,定期组织一些不限于医学专业领域的联谊活动。
“内外有别”:
轮转中的思考
随着医学不断发展,学科的亚专业分科越来越细,这个问题在外科尤为突出。对于轮转,学员们有自己的思考。
谢国明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专科规培学员,今年是他培训的第3年了。专科规培之前,他的住院医师规培就在这家医院。“六院骨科属于国家级 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,医院对住院医师有系统的轮转计划,我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,所以对专科培训没有感觉太多压力。近3年的轮转,让我学到很 多。”谢国明说,令他欣喜的是,医院的培训并非一成不变。比如,骨科专科培训里没有足踝外科和小儿骨科,但在该院只要保证完成现有培训计划,就可以去这些 科室学习。
不过,有位在某院普外科专科规培的学员告诉记者,轮转在外科会遇到“特殊情况”:外科的“体量”很大,尤其在一些外科强势的三甲医院,细分出胃肠、肝胆、 甲乳等诸多亚专业,专科规培有规定,学员必须全部轮转。“学习是好事,但问题是轮转的科室太多,就会变成走马观花,在一些科室的手术实践机会并不多,更像 走过场,之后回到自己的专科,可能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用上。如果不能学以致用,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和精力呢?”
这位学员的思考不是个例,也有学员对记者说:“以前的外科医生是‘从头开到脚’,现在越来越讲究专业细分,医学生从硕士开始已经专业分科,如果专科规培的轮岗制度能与当下学科思潮更好地契合,能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课程设置,那就更好了。”
“亲疏有别”:
期待保障更有力
上海试行的专科规培,学员都是“单位人”,规培期间的待遇由其所在单位提供保障。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介绍,专科规培医师去外单位培训的,上海市财政给委派医 院3万元/人/年的人力成本补助,同时给培训医院约3万元/人/年,用于教学实践活动。虽然有明文规定,但医院执行力度依然参差不齐。
谢国明说,他是六院的“单位人”,医院又是骨科的专科培训基地,待遇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。但一些所在医院并非专科培训基地的学员,就会有这方面的担忧。
有分管专科规培的医院领导告诉记者,确实有一些医院对于把医生送出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。专科规培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显现,因此,即使一些医院同意让医生到上级医院接受培训,他们所给予的保障也比较低。
另一方面,即使“单位人”在自己医院培训,也会因科室不同而待遇不同。有学员告诉记者,他在专科规培期间轮转时,工资不变,奖金则由轮转的科室负责给予,不同科室的差别较大。
不少学员表示,专科规培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重大帮助,但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能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,让他们在漫漫学医路上更有信心,更加坚定。比如,出台相关配套政策,对医院加大监督力度,保障政策有力执行。
对此,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表示,市财政部门与该委已联合召开培训医院大会,强调住专培待遇制度落实。专科规培学员无论在自己医院或其他医院、无论在自己科室 还是轮转期间,都必须同工同酬。上海市医师协会将不定期对医院进行督导,是否落实在培专科医师待遇将被作为对基地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。